【“动”见未来】我校参与主办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体育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3日 21:09

92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场智慧体育高峰论坛活动在上海市闵行区举办,活动以“AI成为助推体育发展的‘新引擎’”为主题,重点聚焦科技冬奥、智能设施、人工智能与运动医学、体育元宇宙、体育数智人等国际热点话题。

37EADA

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智慧体育高峰论坛并发表致辞。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出席活动,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樊春海、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高峰等受邀做主题演讲,体育系长聘教轨助理教授柳文希主持体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圆桌会议。体育系党总支书记龚强、常务副系主任王坤等师生30多人现场参加论坛,更多师生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了论坛。

32C5F9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系列智慧体育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同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等联合发布了国内首本《“AI+体育发展蓝皮书》、上海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城市设计及未来之舟主题公园规划方案,以及智慧体育产业基金签约。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福建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得盛,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赵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冠军乐靖宜,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海涛等50余位领导和嘉宾,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聚焦国际视野,共话智慧体育发展趋势和变革

本次智慧体育高峰论坛的主题论坛分为“国际视野——智慧体育发展趋势和变革”与“科技冬奥——智慧体育的应用与实践”两个部分。在“国际视野”部分,樊春海院士、李颉院士、Yannis Pitsiladis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演讲。

樊春海院士在“转化医学助力运动健康:从理念到实践”主旨演讲中提到,当前,体医融合是推动和实现全民健康的迫切需要,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体医融合也已从规划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发扬“转化医学”的影响,对标国家对科学中心的要求,研究团队已建立多层次辐射的转化医学科研协同体系,并通过智慧科学中心与创新网络建设,协同开展运动转化医学、生物医学数据、新药创制等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41656D

李颉院士在“区块链人工智能赋能智慧体育”主题报告时表示,去中心化、数据可信任等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精准对接体育技术及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线上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实时共享。并且,区块链技术在体育赛事无形资产交易模式上同样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进行体育无形资产的交易不仅仅可以实现透明公开、去中心化、减少交易成本、办赛主体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有效解决审计跟踪等问题。总体来看,区块链技术在体育赛事等领域的结合还处于发展阶段,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家共同探索。

4D529F

Yannis Pitsiladis教授围绕“体育运动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系统分析了运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体育赛事、体育监管、运动健康等领域深度赋能。并且,其团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综合运用,在反兴奋剂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坚定支持业界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态度。

关注科技冬奥,探索智慧体育的应用与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释放出的澎湃能量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科技风暴,体育行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加速期。

在“科技冬奥”部分主题论坛部分,高峰教授、黎檀实教授、刘宇教授、霍波教授分别以 “冰雪六足机器人2022北京冬奥之旅”“科技+医疗,打造北京冬奥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科技助力冬奥: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及其应用”“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主题进行主题演讲。

高峰教授分别介绍了六足冰壶机器人、六足滑雪机器的多项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六足冰壶机器人是世界上首款模仿人蹬踏、支撑滑行、旋转冰壶行为方式的六足机器人,可以帮助制冰师了解场馆冰面情况,助力冰壶场馆设施调试,还能成为冰壶运动员的“陪练”;六足滑雪机器人在机器人性能操控、感知规划等关键算法设计上取得了创新突破,自主完成了从机构设计、系统框架、稳定控制到智能感知、自主规划等一系列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最终使滑雪机器人集人机交互、环境感知、轨迹规划、智能决策和稳定控制于一体。在高山和冰雪环境中开展巡逻、实施救援、电-机-竞的滑雪娱乐等方面都将有充分应用,更好地帮助人们规避风险,创造舒适安全的冰雪体验环境。

3A077F

黎檀实教授表示,冬奥会的应急医学保障工作历来备受关注,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极大提升了应急医学保障服务能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之下,针对冬奥项目建立的智能预警系统、伤情智能评估系统及医学救援智慧调度系统,实现应急医学保障全流程、可视化、无缝隙的检测、管理和调度,充分保障伤员救治效率。并且,在智能手段的加持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实现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在后冬奥时代,这些智能技术在装备研发、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将有更大、更新的突破。

3CFDFB

刘宇教授表示,奥运竞技场已不仅是各国运动员生理机能的比拼,而是体育强国、科技强国的竞赛。在传统冬季项目做生物力学分析时,普遍使用的是摄影测量,由于工作范围大、环境复杂、气温过低等因素导致测量结果不够精准。但数字化赋能之后,基于人工智能和视觉识别的技术,可以在外形基础上,自动通过模型计算出运动员身体重心的位置,计算出生物力学指标。通过可穿戴的微型传感器,基于超宽带惯导系统,记录运动员全程的位置、速度、落地冲击力等精准信息,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极大助力。同时,研究团队也在尝试性地试验“科学增能技术”,包括装备、运动服“减阻”技术,以及国际备受关注的“神经启动技术”,即通过脑科学手段对运动员进行电刺激调控。科技和奥运的初心都是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帮助人类突破极限,突破自我,攀上更高的山峰。

4647EF

霍波教授表示,在冬季运动项目中人、机、环境等因素对运动员成绩影响较大,以滑雪项目为例,完成指定动作时的姿势不仅涉及运动员的速度、角度,还有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等生理参数,取得良好竞赛成绩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也颇高。围绕具体的研究目标,团队探索出基于三维动作捕捉和自动识别技术、空气动力学实验和模拟技术、生理传感器技术、肌骨动力学分析技术等。同时,团队还建立全人体的骨骼肌肉模型,针对特定运动,关注关键肌肉群,通过人体动力学分析,计算获得骨骼受的力和肌肉受的力,由此分析演算运动员在运动中骨骼损伤度,以及如何避免损伤等状况。

3B18EE

发布重磅成果,解析“AI+体育”的深度融合

论坛现场,闵行区区长陈华文与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共同启动《“AI+体育”发展蓝皮书》发布仪式。该“蓝皮书”重点围绕AI技术与体育领域全环节的智能融合升级,打造“1+3+1”综合体系,即“一个首本、三个首次、一批首发”。其中,一个首本,即国内首本“AI+体育”发展蓝皮书;三个首次,即首次科技冬奥深度解码、首次全球“AI+体育”全景阐释、首次全国“AI+体育”行业生态研究;一批首发,即华为、阿里云、久事智慧体育等数个“AI+体育”典型案例首发展示。全书从定义内涵、全球视野、奥运赛场科技运用、全国智慧体育产业生态构建等角度,给出“AI+体育”智慧化发展的全新解读、领略AI技术与体育精彩结合的全球最前沿,以及深度阐释AI+冬奥的智慧魅力。

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赵亮启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城市设计及“未来之舟”主题公园规划方案发布。作为“智生态”核心一环,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在北部应用综合实践区,规划了占地64公顷的地方用于建设上海“未来之舟”公园。公园以“AI+青训”为主题,是上海“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五大公园之一,建成后将成为北区“双核双轴、四廊五组团”中两核之一的生态绿核。全力建设“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集于一体的未来之城。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上海曜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赵亮,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陆森共同参与见证。此协议将以共建智慧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要合作方式,共同深耕智慧体育产业,围绕人工智能、体育、消费领域的技术和学术资源,媒体、顶级赛事及内容IP资源,进一步推动智慧体育创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并以投带管、投管联动的方式为重点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46397A

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体育高峰论坛共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活动。下午场论坛重点聚焦智慧体育产业,“元宇宙与体育产业协同”“大数据赋能体育产业发展”“虚拟体育赛事与数智人”“智能设施与体育新消费”等议题设置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环节。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上海市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培育建设任务,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等工作。研究院肩负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板块战略发展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机制体制创新、先试先行,打造多元共建、开放合作、国际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