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
上海交大教授给国乒男队讲课,内容和形式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给运动员补文化课也得讲究因材施教
就在“直通萨格勒布”队内选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中国乒乓球男队却忙里偷闲,把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请到队内给队员们上起了“兵法”课。课堂上异常活跃的气氛,让主教练刘国梁有信心去期待,弟子们在这种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新颖的课堂上能真正学到点东西。
补习文化课 内容远大于形式
2月6日、7日两天,每晚7点半,国乒男队都准时前往运动员公寓的会议室上课。来自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王毅捷教授通过讲解《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智慧等主题,启发队员们“不仅要凭技术打球,还要会用脑子打球”。
王毅捷说,尽管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国乒队员表现出了文化底子薄弱的缺陷,但在课堂上,队员们却表现出求知欲很强的特点。
马琳在课堂上多次主动发言,一些平时在队里很少说话的小队员也踊跃与王毅捷交流。刘国梁说,这种景象在国乒队以往的各种补习课上很少出现。
“至少从目前来看,队员们对这个课还比较感兴趣,他们应该能学到点东西。”刘国梁说。
在每天的训练之余,为队员们补习文化课、研究技战术,这是中国各支国家级运动队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不过,多年来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收效如何,可能每支队伍心里都没底。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羽毛球队员告诉记者,她每次上队里组织的英语课,都感到心情低落,因为在课堂上,她都是靠看杂志和发手机短信消磨时光。
“一天训练下来,人像散了架一样,晚上再去上那个英语课,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这名队员也表示:“我知道自己文化课比较差,应该补一补,否则以后找个工作都麻烦,不过,真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又提不起精神来了。”
“当然,也有很认真学的。不过,像我这样的运动员应该占多数。”她说,“文化课,不像运动成绩那样队里有明确的要求,运动成绩不好,可能会被队伍除名,文化课不好,教练也不会多说什么。所以,不少队员都是对文化课采取应付的态度。”
但从体育界内部来看,补习文化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早已是一个共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中国乒乓球队前总教练蔡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无论是请大学老师讲课,还是给运动员补习文化,这在各个国家队里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各个队应该都很清楚,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拼到最后就是拼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体现在哪?它不仅体现在运用技战术的能力上,还体现在运动员的思想、智慧等其他素质上。”
因材施教 从队员思维方式入手
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等多支国家队,在没有比赛任务的时候,都曾对队员进行过长期、系统的文化补习。但像国乒男队这样,请大学教授上“兵法”课还从未出现过。
刘国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请王毅捷老师过来,是因为他自己在上王老师的课后感觉效果非常好。“他上课的方式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老师教学生的方式,他把一些比较深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并和每个人的实际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中打开思路。”刘国梁说。
在刘国梁看来,王毅捷的这种新的讲课方式正是现在的运动员在接受教育时需要的。
正如刘国梁所说,王毅捷这次到国乒男队讲课,是从《孙子兵法》这样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兵书入手,但在授课时,却和乒乓球队打比赛结合起来。
一边是“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兵法”,一边是马琳打球时的随机应变、王励勤的深藏不露、陈王己的霸气等实际案例,王老师的课引起了国乒队员极大的兴趣。
“我们给队员补过语文、数学,队员们学到多少倒在其次,关键是这些东西似乎同比赛有些远。这样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刘国梁说,“我们还是希望队员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思想、思维能成熟一些,做一个技术、战术、头脑都强大的运动员。”
刘国梁在国乒队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在其导师王毅捷看来本身就是一个“活学活用”的典型,王毅捷用一句话评价刘国梁——“善于思考的运动队管理者。”
《中国青年报》2007.2.8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