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四个结合”构建大学生体育发展新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体育工作“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研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形成了以“课程为核心,竞技为亮点,科研为动力”的建设与发展新体系,学校多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是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中心,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的建设,以体育课堂教学为核心环节。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本科生三、四年级的通选课,研究生的指定选修课等,形成了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多元化课程结构,课程由20多门拓展到近40门。认真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建立“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了学生体质健康动态数据库。二是以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为抓手,营造浓郁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有31个单项体育协会,校内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校园体育赛事逐渐转化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每年培养学生体育干部、国家级裁判员等200余名。
——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积极开拓体育课程新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设置课程,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与上海市射击中心合作,为爱好射击运动的学生设置了射击课程。在学校承担全国教育规划“十五”国家课题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开设了“野外素质拓展的技能与技巧”课程,丰富大学体育内涵。学校还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提升体育辐射功能。1997年,学校与上海徐家汇街道合作建立了“徐家汇地区——上海交通大学全民健身指导中心”。10年来,由学校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担任志愿者,协助社区、企业策划组织了各类比赛、培训等活动。此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实现了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运动队在第七届大运会荣获团体总分与金牌数全国第一,男乒代表中国参加第9届至第16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比赛,共获得金牌24枚、银牌9枚、铜牌 23枚等。学校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联合办队的体教结合的办队模式。1980年以来,先后与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上海军体俱乐部等单位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曹燕华、乐靖宜、李菊、徐妍玮等一批世界冠军、运动健将来校学习,使体育精神在大学校园得到弘扬。学校还积极探索“一条龙”人才培养方式。先后与交大子弟小学、交大附中等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合作挂钩,招收尖子学生运动员来校学习。学校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采取了破格录取、单独编班、完全学分制、延长学制、课程设置削枝强干、妥善处理学、训、赛矛盾、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专业教练员、在运动队设立党团组织、配备专门管理班子等措施。
——坚持科研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开拓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新思路。构建科研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上海市课题6项;获奖教材4本,专著10余部等。近年来,发表各类论文210篇,入选奥运会科学大会论文8篇、世界体育科学大会3篇、亚运会科学大会10篇。此外,成功举办东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第七届全国大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第48届世乒赛科学大会等。目前,学校正酝酿建立体育与健康学院,整合学校资源,增设体育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健康、娱乐休闲等体育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