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6月10日,第一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在全国首开先河,这标志着上海体育主管部门把增强市民体质放在了重要位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年人健康数据喜忧参半,作为城市建设生力军的在职职工,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而忽略了健身,使得职工体育一度陷入困境,职工群体成为城市里最需要锻炼的一群人。
值此市民运动会召开一周年暨又一个市民健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几家职工体育优秀组织单位,探寻他们是如何解开职工体育的困惑,希望有所借鉴。
职工体育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重视,从思想到行动上的真正重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组织建设处处长杨光宇说。
不过在上海交通大学,这头号难题却不存在。“我们许多体育运动协会的会长、负责人都是教授、博导,甚至还有院士,而每一届的全校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上,走在各个方阵最前面的也都是各学院以及附属医院的领导。”上海交大工会主席贾金平博士显得很自信,“每周末请大家来我们学校看看,校园里运动的不单单是大学生,还有不少教授,我们的运动达人中也有学科带头人。”
院士在健身场的意义如何与众不同?学科带头人也是运动召集人又能产生怎样的奇幻效应?2012年,上海交大在第七届上海市教工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事实已经说明问题。
学者参与运动,有钱又有号召力
“去场馆里转转就会发现,羽毛球绝对是交大教职工里的第一运动,我们的羽毛球场地常年爆满,早早被各家学院包场。”贾金平说,羽毛球在上海的群众基础好,那是项目本身有魅力,而在交大红火,还要加上一条:教工羽毛球协会的会长有影响力。
早在五年前,羽毛球协会就成为第一批成立的交大教工单项运动协会,第一任会长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教授。邓教授不仅是一院之长,还是中科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一连串头衔的背后是学术上的光环与号召力,而这对于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则是榜样在召唤。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院士、教授们就如同一张张挺括的名片,吸引各路中青年同事加入运动行列。如今,交大教工羽毛球协会拥有高水平会员超过70人。
如果说,学术带头人在校内拥有的是吸引力,那么他们对校外,则另有一番“吸金力”。“就像我们太极拳协会会长王浩伟,或者依靠社会活动力去吸纳经费,或者干脆自掏腰包,时不时地为协会的活动出一份力。”交大工会副主席张杰说,学校像王浩伟这样既“有钱”又热心的学者不在少数,有了他们,交大的职工体育不愁火不起来。
学术优势转移,有趣又有人情味
谁说学者就是四平八稳、老气横秋?至少在交大的运动场里,这旧观念就得改改。“我们每两年举行一届教职工运动会,除了传统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等竞技项目,还有抱球跑、呼啦圈和赶鸭子等趣味性项目。”张杰说,项目新鲜有趣,老师、学者们的投入也叫人忍俊不禁。转呼啦圈应该幅度越大越好还是更小更稳,抱着三只篮球跑究竟怎样抱法才最合理高效,这些小细节的讨论常常让运动充满欢乐。
为保证这新鲜感历久弥新,交大的职工体育活动还时不时推出一些新项目、新玩法。几年前保龄球盛行,他们就办保龄球活动;这些年瑜伽时髦,他们也顺应潮流开设瑜珈班。为了保证练得对、玩得好,交大还充分利用资源,请来本校体育系老师担当文体社团的指导员,为同事们进行运动培训,总计参与人数达到1400余人。
将学科优势转移到运动场上,当然不只是为了好玩、解压,最终目的还是锻炼身体、提高体质。两年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体检查出“三高”。从此,他痛下决心告别“饭局”,结缘“球局”。久而久之,张教授雷打不动的羽毛球时间已昭告天下。而这件事也启发了交大工会工作人员的思路,他们与学校体育系等合作,正在研制一套专门针对教职工的体测评估体系,并在年内试用。“有了这套评估体系,老师们的锻炼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积极性。”张杰说,交大的学者们相信,运动同样会让他们的学术增添生命力。
来源:《文汇报》 2013.06.07 第08版